主持人:“智领先机”对于建筑业来说特别重要,现代社会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具有领先优势。科研创新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虽然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只有这样做出来的成果才能在市场上以及今后的社会检验中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下面我们将围绕“智领先机‘技术+管理’创新之选决胜转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技术引领 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目前,装配式、信息化等技术的应用在建筑业转型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针对这些技术对于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如何利用好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中建七局作为优秀央企代表,在这方面有很多探索和实践,下面请卢春亭总工程师针对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卢春亭:这两年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装配式建筑确实得到很大的发展,BIM技术已深度应用于项目全寿命周期。尤其是在投标述标的时候,大型复杂项目如果没有用BIM对项目进行分析,就无法在有限时间内进行施组和方案的深入有效设计,也就无法获得评标委员的认可。我们理解的BIM究竟是什么?我认为,BIM并不仅仅具有结构化,也就是能够三维展现和可视化建筑物,更是一个信息集成平台,是数据的集大成者,具有关联性,所有的技术经济数据是相互关联的,改动其中一个数据,其他的数据会相应发生变化。这就是BIM技术。 BIM技术目前在设计上的应用,如果设计院应用BIM软件进行三维立体的施工图设计,这就是正向设计;如果是施工单位按照二维设计图建立模型,反过来深化设计,这就叫做逆向设计。如果设计院一开始就采用BIM技术,建立设计模型,这个模型的数据可以进行有效传递,由施工单位继承模型数据,并按照施工验收规范进行调整和深化,可以对信息进行最大程度的综合利用。 在商务应用上,可以把这里面的材料、构件以至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参数提取出来,有效提高商务算量效率和准确性,减轻商务人员的计算量和劳动强度。 生产管理上的应用主要有2个方面,一个是施工过程管理的应用,另一个是生产要素管理应用。生产要素主要是人、机、料、法、环,现在增加了测量的“测”,这些要素完全可以在信息模型上获得并用适当的方式提取出来,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管控。而利用模型和进度的叠加,对方案、过程进行预演,找到其中的关键线路,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重点把控,有助于将现场施工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关于BIM的运维管理,实际上是把设计和施工信息都输入至BIM模型,如果我们把一些运行参数,比如压力、温度、应力,压力、温度、应力传感器将信息数据输送至数据中心,将数据中心与BIM模型关联起来,即可实现以BIM模型对系统的运行监控,并能全面、快速查找设备、系统的相关参数,迅速定位故障位置,减少各方面重复的工作,极大提高运维管理效率和降低运维成本,是未来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当然目前来说还是有很多探索的路要走。 现在BIM的设计、施工和运维的软件不统一,基本上都是国外的,国内一般做一些插件和优化,以符合国内使用习惯。因此,在一些重要的关乎社会、国家安全的建、构筑物如地下防空设施、核设施等,如果用这样的软件,将暴露位置、数据等核心机密,这方面的应用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关于装配式建筑,如果BIM和装配式技术结合起来,完全可以把一些构件的生产过程,采用BIM技术提前展现出来,并予以不同方式的标注,分析各构件之间的位置、逻辑关系,以确定哪些构件先生产、哪些构件后生产、哪些构件可以先运到现场、哪些构件可以随后运到现场。这样的话一是把握全局,避免施工现场的窝工、误工;二是防止生产跟现场施工的脱节,跟不上节奏。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也能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施工的进度。 |